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
自我成長就是違逆人性
世紀管理大師彼得.杜拉克(P. Drucker)主張:「成長方針的第一步,並不是決定從何處或如何成長,而是決定該放棄什麼。」今日賴以維生的工具很可能形成明日成長的障礙;一個人本來就該拋棄昨日的生財工具,即便他尚未有如此的念頭,更別說是到了非得如此做的地步才去捨棄!
領導人必須面對一個關鍵的問題:「對於已經達成目標的事項,什麼時候該停止繼續挹注資源?」對領導人而言,那些離成功只差一步的、那些每個人認為只要加把勁就能好上加好的,其實才是最危險的陷阱!事實上,在企業界經常可見如此,不能拋棄那些已經過時的產品或觀念,就會導致無法預料、代價昂貴的錯誤。然而,「放手」或「拋棄」並非人的天性,經理人的自負心態導致他們認為,拋棄一項生產線意味著營收與獲利的縮減,畢竟「拋棄」的觀念,跟經理人職業生涯被教導的事項-「不計一切代價增加收入」,完全背道而馳。
以上內容部分取編自《聽彼得杜拉克的課》一書,2008/12,時報。
「拋棄」,儼然成為瞭解杜拉克哲學的核心價值,這也是他的根本性格。杜拉克說過:「當你以為自己知道所有的答案,其實你根本還沒問到對的問題。」而「問對的問題」比「把事情做對」重要;重點在於,事情的本質以長期來看是否有意義,而不是只求把事情完成,把繼有的路走完!舉例來說,多數師範或教育學程畢業的學生,想當然爾的一心執著於公職與教甄考試,但卻沒想過「少子化」趨勢導致師資員額與現實需求落差甚大,考試的錄取率也相對偏低,即使過程必須花費數年的光陰與心力也仍在所不惜。
每一個想要成長的組織或個人,必須先讓自己有「追求創新」的體質,首先,人生的關鍵改變經常都是違逆人性或拋棄傳統價值的,你必須認清「改變」不是壞事,而是「機會」。偉晉在此引用杜拉克的一句話:「別守株待兔!要讓自己成為經常在創新的體質。不論在組織內外,都要尋求機會、尋求改變,唯有改變才能邁向創新。」因此,你必須力求讓自己「有機可趁」,讓自己看到機會;如果不向窗外看,你當然看不到機會!
「成長」與「守舊」是無法共存的。人性很難捨棄既有的想法與行動,唯有自己有清醒的意識,瞭解砥礪內在的學習管道,才能擺脫障礙,尋求機會與創新。杜威教育訓練創辦人-許世穎老師在其部落格文章談到「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」,值得一看!
2009年1月4日 星期日
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
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
教學經驗分享發表會
劉倢羽老師:遇見快樂教學
1.利用行動研究當作評鑑的工具。
2.評鑑指標提供班群間對話討論的依據與方向。
3.跨班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意潛能。
4.心裡怎麼想,決定自己擁有多少快樂。
梁佩楣老師:六年級閱讀與寫作課程分享
1.閱讀與寫作課程架構說明。
2.結合課文與課外讀物的取材方式。
許懷中老師:數位教材研發經驗分享
1.堅持:最困難的地方,就是離成功最近的地方。
2.網路上影片多,可以當作上課教材。
胡嘉芸老師:班級經營經驗分享
1.班級經營是ㄧ門深奧的學問,跟人的特質有關。
2.老師與家長溝通上的困難是因為所持的角度不同,老師的角度是面對全班學生家長,但是家長的角度只是關心他自己的小孩。
2008年4月10日 星期四
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
輔導夥伴研習_輔導夥伴常見問題研討
※地點: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
※講座: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曾憲政校長與教育部國教司辛明澄老師
※講題:輔導夥伴常見問題研討
※內容:
◎規準的建立
目前試辦階段,只針對教學共同性來設計規準,先不針對領域來訂定規準。
◎疑問:
1.最後評鑑資料要送推動小組審議,而推動小組成員包含家長會代表,引起老師的疑慮,也會影響到參加意願。
2.評鑑精神既然是形成性,為何還要送推動小組審議通過不通過,最後又是總結性評鑑了吧?
3.目前是採自願參加制,造成週三研習時,分成兩邊研習,造成行政上的負擔,如果兩邊的研習都很好,也造成老師取捨上的困擾?
4.目前是採自願參加制,所以參加的老師都是專業成長動力充足,但是對於學校認為應該要成長的老師卻又不想參加,形成學校教師專業知識M型化的現象。
輔導夥伴研習_輔導夥伴的職責及工作注意事項
※地點: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
※講座:教育部國教司辛明澄老師
※講題:輔導夥伴的職責及工作注意事項
※內容:
◎為何不給予減課的經費:國小教師10萬多人,國中教師5萬多人,正式辦理時,正式老師三年評鑑一次,初任老師三年每年評鑑,若被評鑑的老師減課,將造成經費上的負擔,所以目前是在試辦階段,也不給予減課的經費,以因應全國辦理時的推行。
◎分享時著重於成長的歷程,當遇到困難時,如何解決,而不是成功的成果報告。
自己想成為什麼風格的教師
自己為何要參加試辦
自己在試辦過程中的成長
◎評鑑的本質
不是在「證明」我優秀或「比較」誰比誰優秀,而是在從「了解」規準,到「詮釋」規準,最後藉由規準「提升」自己的教學專業。
◎不是總結性評鑑,與考績、教師聘任脫鉤,而是形成性評鑑,著重於老師的成長;如果是總結性評鑑,怎麼可能評鑑規準由各校自訂。
輔導夥伴研習_教師專業成長的主要途徑
時間:97.01.08 13:40~17:00
地點: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
講座:台東教育大學汪履維教授
題目:教師專業成長的主要途徑
內容:
◎教師專業成長、專業發展、專業學習
1.專業學習:注重在學習上,而且在教師的專業上。
2.日本採用教師認證制,所以取得證照的人多,進入教師職場的人少(約10%),但是進入師資培育的人卻相對的更優秀,因此從研究中發現,優秀的人進入教職,卻無法體會學習落後的學生的心態及學習經驗,而無法進行輔導。
3.教師專業發展評鑑:利用筆、數位資料,主觀經驗變成客體化,留下紀錄,可以反覆觀看,不斷的省思,以形成經驗。所以評鑑的目的是要保有我們的經驗。
4.從經驗中學習,並在「由經驗帶來的學習」中成長。
5.「轉面的成長」:由面對黑板的師培學生變成一位面對學生的老師之成長。
6.學習、成長與發展成為一位有省思與行動力的專業實務工作者(Reflective and productive professional practitioner)。
7.技師:按照工作手冊執行,沒有思考的空間。
◎教師專業成長的核心(關鍵能力)
1.規劃成長方案的能力
自我導向的專業成長方案
2.想的能力:專業省思的能力與習慣
做多少與想多少是兩回事
例如:為什麼要生氣?上課時生氣要讓學生體會到是因為老師關心才生氣,稱為「專業性生氣」,而不是因情緒而生氣。
3.聽與說的能力:專業對話的能力與習慣
專業對話要有結論或發展出下一步的策略。
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提供一個專業對話的機會。
學習如何從不同意見中尋求共識。
學習如何提供建設性的意見。
4.看的能力:觀察教學的能力
專題觀察的表格:教師提問的類型、學生提問的類型、觀察學生工作中學習、引起學生學習興趣、教師使用資源的情形。
◎學生不教作業的省思:不是歸因為學生懶惰,而是老師改變作業型態。
國語:利用賓果卡讓學生練習生字,並用於上課。
數學:學生不會寫作業。回家作業要比學校作業更簡單。
◎教學是一項個別化的活動:教師本身投入教學很多,很難接納「另一雙友善的眼睛」,當老師開始防衛時,要先請老師先說,再給予建議。
◎教師知識的內隱化→外顯知識→分享
輔導夥伴研習_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的內涵與精神
※地點: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
※講座: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張德銳教授
※講題: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的內涵與精神
※內容:
◎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的理念:
攜手同行,邁向專業
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
◎家長協會強烈推動不適任教師處理條例
◎教師評鑑的步調像慢車,我覺得像區間車,各縣市多有在執行,但是執行的步調不同,方法不同。
◎他評即對話,不是績效評鑑
◎360度回饋:自我評鑑(90)、同儕評鑑(180)、學生回饋(270)、評鑑小組評鑑(360)
◎輔導方式:教學觀察、一同進行課程設計、一同參與研習活動、班級經營分享與協助、親師溝通分享與協助
◎教學導師是一種教師分工而非教師分級。
◎問題省思:幫助夥伴老師進行班級經營及親師溝通時,是要選擇背後協助(不直接面對學生家長)還是要介入幫忙(直接入班教學、與學生家長面對面溝通)?